CCPortal
西昆仑山黄土与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化过程
项目编号40571171
方小敏
项目主持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开始日期2006
结束日期2008-12-31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昆仑山北坡分布有我国内陆最厚的黄土,它是青藏高原隆升和亚洲内陆干旱化和大气环流变化的产物。该项目将对西昆仑山北坡保存最完好的高剥蚀台地上的厚层黄土进行钻探,获取连续完整的黄土岩芯记录,确定西昆仑山黄土的最老年代,并通过粒度、碳酸盐和孢粉等气候代用指标记录的研究,揭示黄土所记录的内陆干旱化过程,结合其它地区黄土的研究和综合集成,阐明中更新世开始时期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是否导致了西风环流的分叉和巨大的气候环境效应,完善和明确提出青藏高原隆升-大气环流变化-亚洲干旱化-全球变冷的中更新世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驱动假说。项目的完成将对我们理解中更新世初一系列未解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事件的发生,对理解我们今天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和机制,尤其我国西北的干旱环境格局与变化趋势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结题摘要】西昆仑山北坡黄土详细记录了亚洲内陆的干旱化过程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效应。项目设计120-200米钻探予以揭示。实际项目经过06 年因山路损毁而失败、07年成功完成预期钻探,获得钻机极限深度207米完整岩芯、08年动用大型钻机再次钻探,首次获取中亚也是全球最厚黄土地层671.21米完整岩芯。累计钻探6个多月,行程12000多公里,获得散样14000个,古地磁样8400个,孢粉样1400个,耗资125万元,超额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务。在项目严重超支的情况下,仍按计划对一期钻探207米岩芯古地磁(1680个)和散样(4140个样品)的粒度、碳酸盐和220个孢粉等环境代用指标进行了分析,完成了既定的分析内容。已发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7篇。初步成果揭示,一期岩芯全部为粗黄土,年龄约1Ma,推测整个钻探岩芯底部年代至上新世,指示该区至少那时以来已经显著干旱化;中更新世以来该区呈现明显持续的干旱化趋势,经过了约0.8、0.6-0.5和0.1Ma三次长期的干旱化事件和两次短暂的极端干旱化事件(约0.25和0.07Ma),揭示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高纬变冷、西风和蒙古高压增强等系列构造-气候耦合作用有关。
中文关键词西昆仑山 黄土 亚洲内陆 干旱化
学科分类0801 - 地理学;08 - 地球科学
资助机构CN-NSFC
项目经费410000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国家中国
语种中文
来源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文献类型项目
条目标识符http://gcip.llas.ac.cn/handle/2XKMVOVA/195439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方小敏.西昆仑山黄土与我国西北内陆的干旱化过程.200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方小敏]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方小敏]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方小敏]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