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ortal
中国西部冰芯微生物菌群结构演变特征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项目编号40471025
向述荣
项目主持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开始日期2005-01
结束日期2007-12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利用16S和18S rDNA基因克隆技术、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以及低温培养技术,结合冰川学、气候学和微生物学概念和理论,研究青藏高原敦德冰芯和帕米尔高原新慕士塔格冰芯中微生物菌群结构和数量以及理化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我国西部原位冰芯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和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并通过与其它极地冰芯微生物多样性的比较,阐释地理区域性对冰芯微生物分布的影响。通过新慕士塔格和敦德冰芯微生物序列记录之间的对比研究,结合前期马兰和普若岗日以及极地冰芯的研究结果,并综合其它理化指标和相关水文与气象资料的分析,首次建立冰芯微生物记录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全球和局地气候环境的耦合关系。这将为我们利用冰芯来恢复古微生物菌群演变,进一步认识全球气候、陆地生物圈和大气组分变化历史提供科学的依据。该项研究成果将填补我国在冰芯微生物与气候环境定量化研究方面的空白。
【结题摘要】冰川微生物是陆地生物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对冰川中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及其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了解不多。该项目通过冰川表面雪、亚表层雪和冰芯中微生物生物量和类群的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偶合关系研究揭示微生物在冰川中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说明亚表层雪中微生物与表层雪中微生物类群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光敏感菌兰细菌在整个冰川表面雪中普遍存在,而在低于雪垫面25厘米以下的亚表层雪中均没有检测到兰细菌。分析结果还表明微生物在冰川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夏季雪中生物量远远高于冬季雪中的微生物生物量。这说明微生物在表面雪中的繁殖再分配对冰川微生物分布的重要影响。慕士塔格冰芯A和B以及敦德三支冰芯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冰芯中微生物生物量峰值均出现在氧同位素比率峰值的附近,说明冰川表面上夏季微生物繁殖对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影响;三支冰芯分析结果还表明微生物数量分布与矿物微粒浓度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了微生物随尘埃沉降在冰川中的决定作用。总之,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与尘埃随降雪进入冰川的主导调控作用,微生物在冰川表面繁殖的沉积后再分配放大了微生物沉积机制的作用。
中文关键词表面雪 亚表层雪 冰芯 微生物沉积 细菌菌群
英文关键词Surface snow;subsurface snow
学科分类08 - 地球科学 ; 0801 - 地理学
资助机构CN-NSFC
项目经费350000
项目类型面上项目
国家中国
语种中文
来源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文献类型项目
条目标识符http://gcip.llas.ac.cn/handle/2XKMVOVA/195309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向述荣.中国西部冰芯微生物菌群结构演变特征与气候环境的关系.2005.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推荐该条目
保存到收藏夹
导出为Endnote文件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向述荣]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向述荣]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向述荣]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