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mate Change Data Portal
半干旱沙地流动沙丘集水功能研究 | |
项目编号 | 40471004 |
张铜会 | |
项目主持机构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开始日期 | 2005-01 |
结束日期 | 2007-12 |
中文摘要 | 【中文摘要】采用水量平衡法和Lysimeter法,在半干旱区的科尔沁沙地,从集水的角度对流动沙丘的降水再分配过程和不同类型沙丘水量平衡的比较以及流动沙丘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流动沙丘作为集水区对补充区域地下水的集水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区域水量平衡功能,确立不同时期能够对地下水产生补给的有效降水的阈值,建立不同大小流动沙丘集水量的尺度转换模型,阐明流动沙丘在维持沙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供水作用 【结题摘要】通过野外监测试验和站区控制模拟实验,对半干旱区沙地流动沙丘的集水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研究。回答了项目预定的科学问题和基本解决了所提出的关键问题。确定了流动沙丘土壤水分和土壤特征常数的空间和时间变化关系,初步揭示了流动沙丘5cm的干沙层对土壤水分蒸发的抑制作用可达70%;流动沙丘土壤水分剖面可表现为0-20cm为干沙层,20-140cm为降雨影响层,140cm以下为深部稳定层;13.4mm的降水量是无效降水和补给地下水的临界点;流动沙丘降水入渗补给及蒸发表现为土壤表面蒸发量占降水的75%-80%,土壤储水量?W占降水的5%-8%,入渗补给量占降水的15%-17%;土壤沙丘湿润锋迁移速率随入渗距离的变化符合幂函数关系Y=aXb ,(a = 20.6 - 60.6; b= -0.95- -1.12);沙丘土壤含水量与Boltzmann参数表现为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Boltzmann 参数量逐渐降低的关系;以及非饱和水分扩散率D(θ)与土壤含水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符合D(θ)=aebθ,(a=1.1E - 3.8E; b = 2.5-4.7E)的经验公式并呈指数曲线变化。 |
中文关键词 | 科尔沁沙地 生态水文 流动沙丘 雨水集水功能 |
英文关键词 | Horqin Sandy Land;ecohydrology |
学科分类 | 08 - 地球科学 ; 0801 - 地理学 |
资助机构 | CN-NSFC |
项目经费 | 310000 |
项目类型 | 面上项目 |
国家 | 中国 |
语种 | 中文 |
来源机构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文献类型 | 项目 |
条目标识符 | http://gcip.llas.ac.cn/handle/2XKMVOVA/195304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张铜会.半干旱沙地流动沙丘集水功能研究.2005.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推荐该条目 |
保存到收藏夹 |
导出为Endnote文件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铜会]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铜会]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张铜会]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