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ortal
以生态补偿促环境与经济良性循环  科技资讯
时间:2019-08-02   来源:[中国]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据媒体报道,近9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各级政府已投入生态补偿资金85亿元,补偿水稻田104万亩、生态公益林29万亩、湿地村165个、水源地村64个、风景名胜区9万亩,城乡环境得到改善,村级经济也得到充实和发展。“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实施生态补偿,合理分担生态保护成本,是共同促使生态长久保持健康状态的应有之义。就当前生态环保形势任务来看,持续深化生态补偿,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纵深推进,仍有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比如,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还不够。由于各地政府财力不同,加上补偿测算相对复杂等因素影响,个别地区往往不顾生态服务价值、彼此补偿意愿等因素,拍脑袋粗略匡算补偿标准,导致获得的补偿额度与生态保护的实际支出存在明显差距。再比如,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很多地区的生态补偿仍局限在货币补偿的层面,高科技产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项目补偿较为鲜见。同时,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仍以政府财政支出为主,企业或公众的自觉性不高,参与度较低。此外,生态补偿的涵盖范围仍然偏窄。目前生态补偿基本在河流湖泊上下游之间实施,而对于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研究还不够深、方法还不够活、进展还不够快。生态补偿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涉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亟待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探索创新、积极作为,在通盘筹划、平衡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协调推进生态补偿的相关举措,逐步建立起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生态补偿格局。对此,笔者有3方面建议。一是生态补偿对象要坚持多层面。补偿对象不能仅限于政府与政府之间,还要对贡献较大生态价值的企业、集体和个人进行适当补偿,以此调动更多力量,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对于补偿额度的确定,要以社会承受最大限度为补偿上限,以保护环境基本支出为补偿下限,充分考量区域发展阶段、补偿承受能力、市场价格以及生态服务价值和质量等因素,兼顾生态功能区因丧失经济发展机会而带来的损失。补偿测算过程虽然复杂,但也要随着市场价格和生态保护费用的变化,适时调整,确保补偿方补得起,被补偿方所获资金也够用。二是生态补偿范畴要实现多维度。各地要尝试由现阶段的河流生态补偿,尽快拓展至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重点领域。尤其对于生态环境本来就很脆弱,甚至自然地趋于恶化的生态系统,更要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努力为保护和修复做好基础支撑。当然,有些人为造成的污染现象,不能简单地实施生态补偿,防止有的地区和企业混淆生态补偿与生态赔偿的含义,误认为给下游地区付费了,就降低治污标准,恣意排污。各种环境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共同体,不能仅在局部地区“小打小闹”,建议从县市向省际拓展,积极推进跨区域横向补偿,尽快形成成本共担、红利共享的合作模式。比如,可借鉴北京市对张家口市的生态补偿方式,通过建立完备的跨区域协调管理措施,形成以中央纵向补偿为主,地方横向补偿为辅,经济和技术为主要补偿内容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三是生态补偿方式要多元化。生态补偿仅凭政府财力投入是有限的,也是难以持续的。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各类受益主体,主动履行生态补偿义务。要建立并完善横向跨区域、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秉持授人以渔的补偿理念,加强政策、科技、产业等方面扶持与补偿,促进生态补偿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增强被补偿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比如对高科技产业、农业观光旅游等无污染项目,要向生态红线保护区倾斜,借此提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补偿方式多元化,还要在异地生态补偿上敢于突破。目前,浙江省金华市金磐开发区已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初步实效。异地补偿要借助补偿方的产业发展优势,按照入股分红等方式,通过集资共同开发产业园、建设并出租工业厂房等,让被补偿者拓宽发展空间,从而获得相对固定的经济来源,满足镇村发展需要。 作者:叱狼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19-08-02
     原文来源:http://www.ccchina.org.cn/Detail.aspx?newsId=72104&TId=57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