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创建于1952年
已走过70年历史
忆往昔
肩负科教兴国使命
看今朝
科研能力、人才培养持续提升完善
展未来
将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扬帆启航70年
北大地理人筚路蓝缕、拓荒扎根
1904年,京师大学堂文学科中设立地理学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应时而生。学科首办自然地理专业(1952年),继而设置经济地理专业(1955年)和地貌学专业(1956年)。师资力量是强系保证,1949年,侯仁之先生从利物浦大学毕业回国任教,1952年出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此后一批学贯中西、功底深厚的学者汇聚燕园。
创新求索70年
北大地理人大辂椎轮、孜孜求索
北大地理人始终脚踏实地,学科不断传承创新。20世纪60年代初,北大地理学在全国的引领地位已然彰显。侯仁之先生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沙漠历史地理研究领域倾注心血;王乃樑先生在地貌学理论以及构造地貌等方向上下求索;林超先生提出了“中国自然区划方案”,并和陈传康先生一起参与了全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的讨论和起草工作;陈昌笃与钱崇澍等老科学家一起提出了“中国植被区划方案”。20世纪70年代,北大地理学进行了开创性探索:自然地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相结合、地貌与自然灾害防治相结合、地理学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地理学开拓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此期间,北大地理人积极参与官厅水库、沿黄河八省区水源保护、工业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等实践,开辟了地理学在祖国发展建设中的新领域。
奋斗前进70年
北大地理人踵事增华、发荣滋长
1978年,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独立组建为地理系,下设自然地理、地貌和经济地理三个专业。二十世纪下半叶,城市发展和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地关系关注的重心。1989年北大地理系改名为城市与环境学系。2002年,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科学中心合并组建环境学院。2007年,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的城市与环境学院成立。如今北大地理学已成为众多地理学子的知识渊薮与精神旸谷。
回首过去,北京大学为推动地理学科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着眼当下,身处转型发展关键期,北大地理人将地理学科研工作做在城市、乡村、山林、田野的第一线,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放眼未来,在跨越民族、地区、国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浪潮下,北大地理学科必将立人才、汇智慧,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新时代、新篇章
促进学科交叉,引领学术风范
北大地理人坚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厚植“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理念,扎实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师资队伍质量。在原植物地理学的基础上,2002年成立生态学系,2003年招收生态学专业本科生,2018年成立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在环境地理学基础上拓展环境科学研究,2021年新设环境健康专业;拓展经济地理学的应用方向,2000年开设城乡规划专业,2020年成立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2022年在地理学下自设二级学科--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地理学和生态学同时入选首批“双一流建设”行列,双双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优异。
新起点、新任务
坚持立德树人,赓续红色基因
北大地理人秉承“强化基础、拓展视野、激发兴趣、提升能力”的培养理念,稳步推进地理学、生态学两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计划2.0;开设“一带一路”国际综合实习;积极参与学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秉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坚持课堂学习与野外实习、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同心圆”格局。
新阶段、新方向
瞄准学科前沿,服务国家战略
北大地理人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求真探索。在传统地理学科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重点推动气候变化与协同减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两大学科方向。基于地理学科的深厚积淀,北大地理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贡献厘定、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产业重构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等方面持续取得重大突破。
北京大学地理学科将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续贡献北大力量、地理智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