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ortal
张兴赢委员: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评估和预报能力  科技资讯
时间:2023-03-07   作者: 张依琳  来源:[中国] 科学网
关键词: 极端天气  张兴赢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世界各国纷纷按下‘快进键’,中国‘3060’双碳目标和进程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双碳目标的制定也是向世界释放出中国将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和美丽世界建设的定力与担当,也为我国坚持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首次增设环境资源界别的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能源转型,助推“双碳”目标有效落地的提案。

张兴赢提到,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禀赋,近十年我国以风、光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爆发式增长,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但是,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看天吃饭’的特点,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特征。特别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多发、频发、强发、并发的态势,频发的极端事件对新能源供给、需求等环节都将带来重大风险。”张兴赢说,同时受天气气候条件影响,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也表现出比负荷侧更强的“不确定性”,保障电力可靠供应面临巨大压力。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正在成为引发我国结构性缺电的主要因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装机地区因为缺少灵活性资源配套,面临无风日、无光时严重缺电。另外,灵活性不足正在引发弃电限电卷土重来,2021河北地区弃风率已经接近5%,达到近几年最高值,青海弃光率更超过10%。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的生产、传输、调度、运行等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度将越来越高,同时传统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不足也日益凸显,对加快能源转型带来诸多挑战。

因此,张兴赢建议:首先,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开发和高质量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西北地区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其次,提高能源系统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评估和预报能力,提高能源气候安全早期预警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新能源和负荷功率预测精准度,从源头消除预测偏差。加强电网调度机构与发电企业在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方面的衔接协同。针对极端天气频发,组织开展极端条件下电力安全防控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此外,张兴赢建议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破解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矛盾,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时空互补性,最大程度减小其间歇性和波动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友好性;充分发挥大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加强跨省跨区电力运行统筹协调,实现电力余缺互济。

张兴赢还建议,发挥需求响应补充作用,加快推进储能技术发展。提高电动汽车等主要充电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协同控制能力,大力挖掘电力消费端的调节作用。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监测、控制等相关装备关键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及调控互动技术的研发,加强整合系统运行、市场交易和用户用电数据,引导各类用户主动参与电力需求侧响应。加快制定各类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积极探索商业化储能方式,加快降低储能成本。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76.shtm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