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Portal
气候变化最前线是怎样的光景?  科技资讯
时间:2021-03-30   来源:[中国]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孟加拉国居民卡里鲁拉已经记不清搬了多少次家了,“30次?40次?”其实,他每年都要搬一次家,虽然年纪已经很大。

  居住在这个小岛上需要许多窍门:房子分成几部分,可在几小时内拆除、搬迁并重新组装;房子的地基至少要有1.8米深,外墙和屋顶采用金属波纹板;家庭行李箱放在床边,祖传的在新岛定居的文件始终带在身边,一旦情况紧急马上拎着就走。

  气候变化最前线是怎样的光景?

  为方便搬迁,孟加拉国有些居民的房屋可在几小时内拆除并重新组装。图片来源:《卫报》

  菲律宾的农民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作物受到危害。图片来源:美联社

  作为一个平均海拔仅高于海平面5米的国家,孟加拉国无疑是站在气候变化最前线的国家之一。对当地居民而言,气候变暖并非气候模式所预测出的未来灾难,而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危险,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这头“怪兽”每前进一步,更多的农田就会被海水侵蚀,他们的家园就得后撤一步。

  马尔代夫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图片来源:《卫报》

  据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海平面或将升高1米以上。这意味着,到2100年太平洋上将没有几个岛屿适宜人类居住,印度洋上平均海拔只有约1.5米的马尔代夫将彻底消失。

  对于很多像孟加拉国或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而言,当地居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家园可能等不到减缓措施产生明显效果,就已经被无情的海水吞噬了。于是,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有哪些气候适应妙招?

  孟加拉国一名年轻女子听到台风来袭的警报声,便赶紧把家人转移到安全地带;津巴布韦的农民种植耐旱型玉米,每公顷玉米地的收成比传统玉米高出600公斤,额外的收成足以养活一个六口之家九个月之久;在丹麦,工程师们对城市街道进行重新设计,使其不易被洪水淹没;哥伦比亚的一位城市规划师把屋顶涂成白色,以转移危险的高温热量……

  红树林。图片来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气候适应行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各国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及潜在风险,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实践,比如投资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具有风险抵御能力的基础设施、优化旱地农耕方式、改善淡水资源管理等。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省德马克地区,当地居民使用坑洞和灌木丛搭建临时屏障,促使红树林自然再生,从而保护内地免受进一步侵蚀。图片来源:湿地国际

  荷兰的河道扩容项目对堤坝进行改造,拓宽河道,在河中建立新的休闲小岛,不仅可在有效管理中减轻洪水灾害的影响,同时还增加了新的休闲和公共空间,促进社区发展。马绍尔群岛、基里巴斯、马尔代夫等国家正在通过种植红树林恢复湿地等方式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威胁,保护沿海岸区域。英国修建的泰晤士河防洪闸可以使伦敦免受潮汐和风暴潮的影响。在尼泊尔,易受洪水侵袭的社区正在建设早期预警系统,比如加高的瞭望塔,并加固堤防,防止冰川湖水冲垮堤岸。

  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海绵城市建设,我国在气候适应前行的道路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型且最成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的行动之一。得益于此,该地区的粮食和水果产量得以明显增长,黄河的泥沙沉积量每年减少上千万吨。

  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很多动植物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全球变暖正使很多物种面临生存挑战,它们不得不通过“搬家”,即变换栖息地来适应全球变暖和降水格局变化。

  据估计,到2070年,黄喉蜂虎的迁徙路线将增加1000公里。图片来源:Flickr

  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已经引起鸟类空间分布范围的改变。在全球变暖的进程中,鸟类为了维持原本的栖息环境、寻求更凉爽的生存地带,其分布区在纬度方向上正不断向地球两极移动,在海拔梯度上整体向更高处迁移。

  对于无法“挪窝”的动物来说,改变“脾性”也是适应气候变化的一种办法。《自然·通讯》杂志之前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将多年来气候变化与物候和形态特征的可能变化联系起来,结果显示,动物通常会尽力通过自我调节来适应气候变化,比如调整冬眠、繁殖和迁徙时间等。只要适应得足够快,它们还是可以在气候发生变化时在自己的栖息地继续生活下去。

  但研究人员指出,按照当前的气候变暖速度,即便是那些自我调节较快的动物,总体上来说适应速度还是赶不上气候变化的速度,适应能力不足以保证其生存。这项新研究主要针对鸟类,而且是大山雀、喜鹊等常见且能较好应对气候变化的物种。研究人员预计,一些稀有或濒危物种的生存前景更加堪忧。

来源:中国气象数据 时间:2021-03-30
     原文来源:http://www.ccchina.org.cn/Detail.aspx?newsId=73692&TId=65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